
本文转自:科教新报
湘南学院 何珍
人生百年,立于幼教。学前教育既承载着“幼有所育、幼有优育”这一千家万户的民生期盼,也满足着完善教育服务体系,保障学龄前儿童享有普惠性、公益性教育资源的内在需求。受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以及城镇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吸引力上升的双重影响,农村幼儿园规模逐渐缩小,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不断遭受质疑。农村小规模幼儿园并非仅仅是教育资源的补充,而是具有营造教育公平新生态、滋养乡村文明根基、提升农村发展韧性三重价值。
营造教育公平新生态。农村小规模幼儿园直面农村学龄前儿童居住分散的现实状况,依托“小而精”“小而美”的空间布局,有效降低了幼儿入园的门槛,使普惠性、公益性的学前教育资源,如阳光雨露般直接惠及基层最有需要的儿童。通过精准对接需求,切实化解了“最后一公里”的入园难题,从而夯实了教育公平的基础。
制约基础教育良性发展的关键症结是,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协同育人的生态链出现断裂。为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亟须营造基础教育新生态。作为乡村教育生态系统的初始环节,农村小规模幼儿园承担夯实农村教育根基的使命,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实现幼小教育无缝衔接,通过深度融入农村,使学前教育与区域内小学教育的衔接更为紧密顺畅。借助联合教研、课程协同等多元途径,助力学前儿童实现从游戏化学习向系统化学科教育平稳过渡。其次,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益,依托地理区位优势,农村小规模幼儿园为留守儿童提供就近入学机会,有效遏制辍学问题。再次,缓解幼儿情感疏离,农村小规模幼儿园凭借较低的师生配比,能够提供更具个性化的关怀照护,弥补亲子情感缺失的窘境。城乡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语境下,农村小规模幼儿园通过提供普惠性、公益性、便捷性的教育服务,逐步缩小农村儿童的起点差距,为营造基础教育新生态注入持续动力。
滋养乡村文明根基。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人口结构新形势下,农村小规模幼儿园作为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已超越传统的教育职能,成为连接人力资源与社会资源的重要纽带。农村小规模幼儿园提供的教育服务资源,直接关系到年轻家庭“是否选择留守、是否愿意返乡”的决策。
农村小规模幼儿园是促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纽带。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原有的祠堂、门楼、小卖部、卫生室等公共空间逐渐消失,幼儿园逐渐发展为村民议事与活动组织的主要场所,成为信息传递与共识构建的关键平台。依托家校联动机制,村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治理意识得到提升,逐步建立起“教育—文化—治理”之间的良性互动循环。这些幼儿园与村委会等基层组织互为补充,为推进乡村治理的民主化进程奠定基础,并为乡村文明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提升农村发展韧性。实施精准帮扶政策的关键,在于准确识别返贫风险成因。返贫问题往往涉及健康、就业、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农村小规模幼儿园凭借其与农村的紧密联系,已成为重要的贫困监测点。教师通过日常观察与记录,能够及时发现幼儿家庭面临的风险。农村小规模幼儿园借助家庭和社区的协同作用,将微观层面数据与宏观治理机制相结合,便于深度剖析贫困家庭的脆弱性,为返贫风险识别提供精准依据。农村小规模幼儿园通过教育支持与生计帮扶的双重作用,不仅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也彰显了学前教育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所具有的系统性支撑功能,提升了乡村发展韧性。
农村小规模幼儿园凭借其“小”的特征,具备了更强的灵活性与适宜性,能够更好地满足学龄前儿童个性化、差异化的具体诉求。在农村资源相对有限的条件下,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范围,提升保育教育质量,运营模式上可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办民营等多样化形式。在整合利用乡村闲置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探索低成本、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从而在实践中为乡村的未来点亮希望。
农村小规模幼儿园的意义远超其物理体量,它既担当着促进社会公平的“稳定器”责任,也扮演着服务乡村振兴“连接点”的角色,同时还是提升人力资本的“育苗田”以及探索普惠教育的“试验田”。新时代,我们应从整体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农村小规模幼儿园的重要性,补齐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短板,确保每一名农村儿童都能便捷享有普惠、公益的学前教育资源。
【本文系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课题“武陵山区村级普惠性小规模混龄园研究”(课题号:XSP2023JYC112)阶段性成果】
股票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